木兰秋狝结束后,为表地主之谊,蒙古王公都要为皇帝举办各种宴席。到乾隆朝,皇帝将这些宴会合并为一,以减负担,以示体恤。宴会期间,还要举办什榜、相扑、教眺、诈马等娱乐活动,这些被称为“塞宴四事”。

什榜,即管弦乐合奏蒙古乐曲。演奏队伍庞大,人数众多。奏乐用笳、管、筝、琶、弦、阮和火不思等民族乐器。宴会开始时,演奏者姗姗而入,叩头毕,依次而坐,鼓喉而歌,笳、管和弦、筝伴奏,唱满蒙曲调。

相扑,即摔跤,因蒙古人最看重摔跤,故欢筵时必表演之,蒙语谓“布库”,也称撩跤,胜者劳以卮酒。相扑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摔法,角士需脱帽,穿短裤,动作用压拖、拉拎、骑搏等将对方扑倒在地为胜。另一种是厄鲁特扑法,即角士裸上身、赤脚,相斗时需将对方身体拉竖屈肩至地为赢。

教眺,即套马表演,驱未经驯服的生马驹至宴所,散佚原野,蒙古王公子弟善骑射者,手执套马杆驰挚之,加以羁鞯。开始时,生驹则狂奔怒跳,乱踢乱咬,驭者腾跃而上,加鞭狂奔,继而控制自如,驯去野性。

诈马,即赛马,于进宴前,选良种马数百匹,去鞍鞯列于20公里外,选幼童乘之,以枪声为令,众骑齐驰,直达终点,先至36骑为优胜,有奖赏。

在139年的木兰秋狝历史中,历代清帝,皆激扬文字,赋诗撰文,代不绝书,随围大臣也纷纷赞奇颂胜,创造了辉煌的木兰秋狝文化。

诗词文赋

康熙、乾隆涉及木兰秋狝的诗词文赋,据统计现已选编注释的有300余首(篇)。雍正虽然留传的诗词不多,但涉及木兰秋狝的,已发现10余首。嘉庆十二年(1807年)御笔所作《木兰记》一文,是一篇概述木兰围场缘起及秋狝要旨的精辟文章。

此外,还有扈从几代皇帝木兰秋狝的文臣,如陈元龙、纳兰性德、张廷玉、汪由敦、刘统勋、钱载、赵翼、高士奇、黄钺、江朝宗以及法国传教士张诚(热比雍)等,都留传下许多有关木兰秋狝的诗词文赋。这些都是当今研究木兰秋狝文化的宝贵资料。

附:历代清帝咏木兰诗

康熙:

塞外偶述

晓雾迷前岭,蒙茸露未晞。

林中呼鹿罢,山下射熊归。

水绕周庐曲,原高众幕围。

时平疆域远,万里尽庭扉。

六十一年秋出哨

岁岁经由处,山川照旧时。

峰峦不改色,鬓发已如丝。

胜地清凉适,衰年水土宜。

非为耽逸豫,实借憩神思。

隔岭疑围阔,闻声呼鹿随。

归营常早歇,抚景自堪怡。

行伍原齐备,屏藩任指麾。

薄来厚往义,远近普恩施。

雍正:

大猎

五校绸弓劲,三秋兽正肥。

乘时讲武事,大狝振兵威。

狡兔宁藏迹,封熊悉入围。

猎归数军实,落日照龙旗。

乾隆:

启跸木兰即事

行狝守家法,万年不可删。

秋高宜马骤,月满应弓弯。

桥架行回水,云开层叠山。

由旬程最近,已刻莅中关。

入崖口有作

朝家重习武,灵囿自成天。

匪今而斯今,祖制垂奕年。

巉岩围叠嶂,崖口为之关。

壁立众山断,伊逊奔赴川。

秋狝常经过,每为迟吟鞯。

双峰开霁烟,一水流潺湲。

翠叶复黄葩,高低入影妍。

去年巡洛伊,伊亦有崖口。

三涂及七谷,较此夫何有?

一得考功诗,羶芗传至兹。

我为是崖叹,表章将待谁?

行围四咏

其一 撒围

塞山万壑纠,猎士五更行。

撒阵常冲黑,成行始质明。

蚕丛度衽席,鱼丽辨徽旌。

曾不言劳苦,嘉哉奉上情。

其二 待围

两旗合帐殿,干骑列云涯。

试看止齐势,端称左右宜。

弥缝休欲速,磬控尚需时。

勒马平冈待,斐然立就诗。

其三 合围

周阹笑繁重,善御信何称。

岂有车从兽?何殊屠命僧。

诡驰我所戒,连中众多能。

佗藉无须亟,留资岁岁仍。

其四 罢围

地不伤农事,情还联众欢。

陈牲蔽芳甸,颁获逮儒冠。

习武毋忘业,畅游亦戒盘。

控弦教憩憩,西日在枪竿。

永安湃围场作

崖口入围猎场首,东南胥号永安便。

贻谋家法廑禹迹,式猎塞疆非舜田。

咏或群燕天子日,所无逸历古稀年。

围中鹿少才见一,一箭中之胜获千。

嘉庆:

出崖口

晓谒神祠憩别墅,告成狝典启归鞍。

疏林淡雅霜弥重,峭壁高森风益寒。

云影轻翻紫崖峤,涨痕全退白沙滩。

行宫颁赏慰藩部,猎士名王遍赐餐。

上兰杂咏

王塞境清澄,行围典有恒。

于昭自祖考,克绍及云仍。

绥远常存念,司劳永服膺。

非耽游豫乐,旧则敬依凭。

书法绘画

康熙、雍正涉及木兰秋狝诗词文赋墨迹,多存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德避暑山庄则有康熙手书镌刻的石碑;木兰围场境内6通石碑现存乾隆御笔21首(篇)诗词文赋镌刻,嘉庆御笔手书的《木兰记》碑亦竖立在今围场庙宫附近。这些都是研究清代皇帝涉及木兰秋狝书法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实物。

清代各朝文臣涉及木兰秋狝的绘画颇多,如满人兴隆阿绘制的《木兰秋狝图》,郎世宁及金昆等11人的鸿篇巨制《木兰图》(四卷,总长60米),钱维城的《乾隆殪虎图》,以及张若澄等诸多宫廷画家所绘制的《哨鹿图》、《炙虎图》、《康熙猎场小憩图》、《兴安大岭图》、《塞宴四事图》、《威逊获鹿图》等,不胜枚举。

口外行宫,则是指清廷在古北口至木兰围场之间修建的宫苑。这些行宫因木兰秋狝沿途吃住和处理政务的需要而建,从康熙朝到乾隆朝百余年间,先后修建的口外行宫多达二十处,其中最为知名且保存较好的是“避暑山庄”,因此有“ 先有木兰围场,后有避暑山庄"之说;其余行宫则大多仅存遗址,位于围场的东庙宫,近年得以重建,基本再现原貌。

“一个塞罕坝,半部清朝史”,塞罕坝曾是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接见清廷赴尼布楚中俄边界谈判的使团;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坐镇指挥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乌兰布统之战;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亲自调解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主持了著名的多伦会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亲迎万里东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又有,康熙废除太子胤初、乾隆决策西藏政教合一等也是在塞外“行围肄武”中做出的。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举行木兰秋狝,途中从黑龙江传来清军战胜沙俄侵略者、收复雅克萨的捷报。于是,秋狝大军在塞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典。

四年后(1689年)康熙帝北巡塞外时,听取了大臣索额图、佟国纲等关于与俄方边界谈判情况的汇报,正式批准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这就为后来集中力量平定噶尔丹叛乱赢得了宝贵时间。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噶尔丹拥兵十万入内扎萨克,继而骚扰与塞罕坝紧邻的乌兰布统,逼近京师。消息传来,康熙震怒,并决定亲征。

康熙任命其兄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清军出古北口迎敌;任命其弟常宁为安远大将军,率军出喜峰口集结;命大臣佟国纲、佟国维、索额图、明珠、都统彭春等十多位大臣参与军事行动。

七月下旬,清军主力在吐力根河一线集结,布下12座连营,整个战线“营盘四十座,连营六十余里,阔二十余里”。

八月一日黎明,福全指挥清军自吐力根河沿岸列阵前行,中午抵达乌兰布统。清军隔湖淖布阵,以火器为前列,遥攻山林。

噶尔丹之众于树林中,隔湖淖以驼城为屏障,与清军拼死抵抗。炮轰过后,清军前队5000人、梯队3000人、两翼各2200人在枪炮的掩护下展开攻击。

大将军佟国纲、前锋参领格斯泰、前锋统领迈图均战死于疆场。佟国纲等战死后,为尽快结束战斗,裕亲王福全重新调整部署,集中所有炮火轰击山林,待炮火延伸后,敢死队勇猛出击。

噶尔丹担心长期被围,将不战自溃,便以修礼讲和、等候康熙旨意为名,乘清军停止进攻之际,于八月四日晚仓皇而逃。

乌兰布统之战虽然未能全歼叛军,但仍然是清朝前期影响较大的重要战役。清政府对噶尔丹的斗争,不仅沉重打击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而且对于清政府在新疆、青海、西藏、蒙古建立稳固的政权,巩固北部边防,维护这一广袤地域正常秩序,提高清政府在边疆各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威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乌兰布统之战后,清朝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康熙皇帝率众在木兰围场小滦河上游驻跸三日,至四月三十,康熙由皇长子胤提、皇三子胤祉护驾,视察了漠南蒙古各部生计,随后来到多伦诺尔。

待皇帝大营安设完毕,按照万水朝宗、众星捧月的布局,令喀尔喀蒙古部众从百里外移近50里,与漠南蒙古各盟、旗的帐幕-同环绕康熙的行营屯列。

五月初一会盟活动正式开始,先由兵部尚书马齐安排好等级,编排座次,然后派遣内大臣索颜图、一等侍卫吴达等向各蒙古部落汗王传达这次会盟旨意。

五月初二,康熙先在行宫召见了土谢图汗、车臣汗、扎萨克图汗及诸台吉,听取了他们各自的奏陈,亲自评定是非曲直。康熙对他们只指出过错而不治罪,得到了喀尔喀大小首领的一致拥护,消除了各部落之间的隔阁。

尔后康熙来到黄幄帐殿,被召见的蒙古王公行三跪九叩,礼毕,漠南蒙古贵族列于左队,喀尔喀蒙古贵族列于右队,在雄壮威严的乐曲声中谒见康熙皇帝,随后举行大宴,呈现一派团结、统一、和谐的氛围。

五月初三,颁赏封爵后,又召见喀尔喀蒙古王公35人,以宴会的形式举行了会盟,各王公贵族十分高兴,“拜觞起舞” ,稽首踊跃。

五月初四,清政府在多伦闪电河畔,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八旗劲旅各举大旗,按秩序整齐排列,枪炮营,骁骑营,分列左右两翼。随着奏起《铙歌大乐》,鼓角齐鸣,皇帝卸甲胄乘骑遍阅队伍一周。

来到阅台前,下马侍立片时,他拈弓搭箭射靶,发十箭,九中其靶,蒙古王公跪拜恭贺神成。随后皇帝在王公大臣的簇拥下走向阅台。

这时海螺连鸣,枪炮齐放,各营布阵操演,击鼓前进,鸣金而止,众军同呼,声动山谷,展示出清军震慑分裂势力和维护国家统-所具备的强大军事实力。

五月初五,康熙亲临喀尔喀营寨,查其穷困者,赏以财物,又赐喀尔喀王公贵族大批牛羊。

五月初七,康熙回銮,在木兰围场举行了隆重的会盟告别仪式。各蒙古王公行跪送告别大礼,挥泪送别,情景甚为感人。兵部尚书马齐等人暂时留下继续做善后事宜,多伦诺尔会盟圆满结束。

会盟之后,清政府在靠近木兰围场“川原平衍,水草静谧”的多伦,按蒙古族宗教习俗,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喇嘛庙一汇宗寺,进一步密切了清廷与喀尔喀的联系。

此后,喀尔喀首领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每年都要到木兰围场朝见康熙。康熙帝也常到汇宗寺听取蒙古部长的述职。至此,清廷实现了“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的战略思想,加强了北部边防。

康熙四十七年(1780 年)九月初四,在木兰围场发生了对清代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这就是康熙挥泪废黜太子。

胤礽是清王朝入关后唯一册立的太子,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立皇太子之后的十几年,皇帝与太子之间相安无事。为使太子受到历练,康熙令太子参与朝政,但太子有权有势后,身边集结的人日渐增多,在朝廷中出现了两个政治中心的趋势,使皇权受到威胁。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十一,皇帝起銮巡幸木兰围场。在这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皇帝与太子之间矛盾激化。

一是康熙最喜爱的皇十八子胤衸随驾病重,虽经百般治疗,不见好转,且日益恶化。随从官员因康熙年事已高,恐其无法承受,无不为之忧虑。

但皇太子将胤衸看成潜在的皇位竞争者,不仅无动于衷,反而喜形于色,康熙加以责备,太子反而愤然发怒。这件事使康熙看到了太子的淡漠寡情,既伤心,又担心,没有继位尚且如此,他日一手遮天又将如何?

另一件事是康熙发现太子每当夜晚便逼近他的帐幕,从缝隙向里窥视,怀疑太子将有异动,认为事态发展下去后果难以设想,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九月初二,康熙选地势平坦开阔、林疏草密、远离驿道的布尔哈苏台作为临时驻地。

九月初四,诸王公大臣、侍卫、文武百官等奉旨齐集行宫前,康熙命皇太子胤礽跪在地上,垂泪历数皇太子的罪状:“专擅威权”、“肆恶虐众”、“穷奢极欲”,吃穿年用,超过皇帝,对亲兄弟无情无义,有弑逆篡位之心等。宣布皇太子的罪状与废黜旨谕后,康熙皇帝老泪纵橫,扑地痛哭。

乾隆十六年(1751 年)七月初八,乾隆皇帝奉皇太后启跸巡幸木兰围场,举行木兰秋狝。这期间,由四川总督策楞等起草了《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后经福康安等多次奏订,于乾隆五十八年以藏文在拉萨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依据,确定了西藏政体, 即废除藏王,扩大驻藏大臣的权力,使西藏政教合一,从而结束了内部混战,实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

西藏临近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后称喇嘛教。明初,宗喀巴在西藏对喇嘛教进行改革,禁止喇嘛娶妻生子,崇尚苦行,限制世俗势力向寺院渗透。因宗喀巴要求喇嘛穿黄僧衣戴黄僧帽,故俗称黄教,即“格鲁派”,亦称“新噶当派”。

达赖和班禅是宗喀巴的两大传承弟子,后来形成两个不同的传承系统。顺治九年(1652年),达赖亲自到北京朝见皇帝,受到清政府的隆重接待,清政府还专门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黄寺供其居住。次年(1653年)清政府封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颁封金册金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清政府又封驻在日喀则的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到了乾隆时期,西藏政教两界内部矛盾日益加深,纷争不断,甚至还发生了藏王谋反事件。

藏王谋反事件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关注。乾隆经过与诸大臣反复商议,决定改革西藏地区行政体制。

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乾隆敕谕西藏政教上层人士,提出了不设藏王,西藏的日常政务由达赖喇嘛任命的噶隆官员管理,重要军政要务由驻藏大臣会同噶隆官员办理的政教合一体制。

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四川总督策楞经反复与西藏上层人士协商,起草了《藏内善后章程》。正在木兰围场行猎的乾隆皇帝看到这个奏折后甚是满意,立即批示:“茲奏俱悉 ,照定行,各部知之。”并谕军机大臣等:“策楞所奏办理藏地事宜,朕已批照所奏允行。”

乾隆在位期间,曾先后在木兰围场接见了臣属清朝的四卫拉特台吉噶尔藏多济、哈萨克族使臣都勒赫勒、东布鲁特使臣车里额齐和从伏尔加河流域不远千里、历尽艰辛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众。

乾隆在木兰围场的伊绵峪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破例用蒙古语同他交谈;置宴并赏赐鞍马、黄誉等物品;分封渥巴锡一行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爵;还举行马戏、赛马等大型娱乐活动。同时,拨巨款抚恤数十万土尔扈特部众,“口给以食,人授之衣,使就米谷,而资耕牧”,又分其众为新旧二部,各设扎萨克。